关于明制宦官x女官的背景资料整理

  • 怎么感觉我的xp赛道越来越宽广了

  • 宦官篇✓

  • 行政职能关系、部门职能、内部官制、服制(形制、颜色、冠戴)、居住

1.厂卫关系

厂卫即东、西厂和内行厂及锦衣卫,是明代监察制度走向极端而设立的负责侦缉和刑狱的专门机构。

东厂是明代最大的一个负责侦缉的专门机构。永乐十八年(1420年)朱棣时设,直至朱由检(崇祯)   亡国时止,前后有220多年。也许由于它设在当时东安门北,故叫   “东厂”。东厂设置时期一切侦察、诬陷、屠杀等直接间接都从这里发动、执行,即所谓“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,与锦衣卫均权势”。

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,除皇帝以外,任何人都在它的侦缉之中。事关机密,责任重大,派去主持的宦官都是心腹亲信,送出的盖有钦赐“密封”象牙印章的奏章、密札,不必经过任何手续,可直达皇帝。

主持这个“特务”机构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,他的官衔是“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”,简称“提督东厂”,厂内的人称之为“督主”或“厂公”。其属下设掌刑千户一员,理刑百户一员,二者或称“贴刑”。

东厂侦察访缉的范围很广,上至官府,下至民间,乃至京城内雷电击物,粮、油、豆、面等价格都是他们侦缉、奏闻的内容。万历年间,冯保以司礼太监兼东厂事,又在北街东混同司之南设立了一个内厂,而以东厂为外厂。

西厂设过两次,同样是为了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侦察。一次在宪宗成化十三年(1477年)设立,由宦官汪直掌管。他提督厂事以后,所侦察的范围不限于京师,各地王府边镇,省府州县,都在其侦察范围之内,侦察范围之广、之密,又超过东厂,后遭到反对,被迫撤销。另一次是武宗正德七年(1512年)设立,时间不长,约五年后废置。

内行厂在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设,由太监刘瑾掌管,专门用来监视、侦察厂卫太监的机构。

厂由宦官主持,卫则由武将掌管,厂卫虽系统不同,但关系极为密切。

东厂的不少骨干便是从锦衣卫选拔来的。虽然,它们的任务都是侦察吏民,受皇帝直接指挥、调遣,但相互之间也有利益不均的冲突和权力的争锋。

厂、卫权势的消长决定于皇帝的态度。如果皇帝倾向于厂,则厂权重于卫,反之则卫权凌驾于厂之上。明中叶以后,宦官专权,而司礼太监又提督东厂,所以一般来说,东、西厂权势高于锦衣卫,而锦衣卫使也大多为司礼监太监的亲信,如王振在英宗时为司礼太监,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即其私党。司礼监太监一方面出任东厂提督,同时又派心腹为锦衣卫使,把两个组织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,形成厂卫合流的局面。

2.二十四衙门及官制

明代的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,机构极为庞大。计有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,统称二十四衙门。

十二监是指:司礼监,主要掌内外章奏文书,照阁票批朱;内官监,掌营造宫室陵墓及铜锡器用;御用监,掌造办御用器物;司设监,掌卤簿仪仗帷幕;御马监,掌草场、牧马及象房;神宫监,掌太庙洒扫;尚膳监,掌宫内御膳筵席;尚宝监,掌符玺印信;印绶监,掌宫中图籍及诸符验;直殿监,掌宫内殿廊扫除;尚衣监,掌御用冠服靴履;都知监,初掌各监文书往来督催,后改掌驾前清道。

四司是指:惜薪司,掌薪炭;铜鼓司,掌出朝铜鼓及内乐杂戏;宝钞司,掌造粗细草纸;混堂司,掌沐浴。

八局是指:兵权局,掌造军器;银作局,掌打造金银器饰;浣衣局,掌洗衣及罪废年老宫女;巾帽局,掌宫内所用靴帽;针工局,掌造宫中衣服;内织染局,掌染织;酒醋面局,掌宫内食用酒糖酱及面豆等;司苑局,掌瓜果蔬菜。

官制:1.典簿→长随→奉御→监丞→少监→太监

         2.各司各局具有出入,以掌印太监及总理、管理、佥书、典簿、掌司为具体框架发展补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以司礼监为例

null



3.零散机构

内供用库,掌贮油米腊香料;司钥库,掌贮制钱;内承运库,掌贮金银珠宝;甲字库,掌贮丹朱水银诸物;乙字库,掌贮奏本等用纸;丙字库,掌贮丝绵布匹;丁字库,掌贮生漆桐油;戊字库,掌贮弓箭盔甲;承运库,掌贮黄白生绢;广盈库,掌贮罗纱;广惠库,掌造贮巾帕梳刷钱钞;赃罚库,掌没收官私财物;御酒房,掌造御酒;御茶房,掌奉御茶、瓜果及御膳;牲口房,掌收养异兽珍禽;刻漏房,掌报时刻;更鼓房,掌有罪内官以司更鼓;甜食房,掌造办甜点;弹子房,掌弹弓泥丸;灵台,掌观天文灾祥;涤作厂,掌造各色绶丝带;盔甲厂,掌造军器;安民厂,掌造铳炮火药;京城、皇城、宫城诸门正,掌晨昏启闭及关防出入;东厂,掌刺缉刑狱之事;西厂,掌同东厂,不常设;内行厂,掌同东厂,设而又废;京营,监管京城诸营军;文书房,掌收发登记章奏谕旨;礼仪房,掌宫内吉礼;御前近侍,掌随朝捧剑;南京、天寿山、承天府守备,掌该地护卫;各省镇守,掌监各地方军政,嘉靖时革除;南京、苏州、杭州织造,掌织造御用龙衣;广东、福建、浙江市舶司,掌通商,后仅留广东一司;仓场监督,掌监全国各仓、场;诸陵神宫监,掌各陵看守洒扫。

4.服制

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 :“礼部定拟 :内使监官凡遇朝会,照依品级,具朝服、公服行礼。其常服,葵花胸背团领衫,不拘颜色 ;乌纱帽 ;犀角带。其内使,无品从者,常服团领衫,无胸背花,不拘颜色 ;乌角束带 ;乌纱帽,垂软带。年十五以下者,惟戴乌纱小顶帽。从之。”

即,内臣有朝服、公服,常服。

明初,太祖制定的内臣服饰样式,不但其纱帽与文武百官有别 ,而且没有朝冠、幞头,也没有祭服,永乐后出现有飞鱼纹样的服饰、蟒服,和膝襕,膝襕制如曳撒,上面绣有蟒龙补子纹样,当膝之处,横织细云蟒龙纹样。

注:永乐时期,内臣有时候穿着的服饰与文武百官相同(原文:内官内使随驾,易浅淡色衣,乌纱帽,黑角带 ;差遣在外,素服,乌纱帽,黑角带 ;文武百官朝参,服浅淡色衣,乌纱帽,黑角带。)

总结:服饰有贴里、顺折、大折、直身、道袍、氅衣、二色衣、雨衣等。

颜色:

太祖时,凡遇大忌辰则穿青素服饰,而在祧庙忌辰时,则穿着青绿花样。所谓的 “青素”,即 “夏穿青素,则屯绢也 ;冬穿青素,则元色之纻丝也”。

孝宗言“玄、黄、紫、皂乃是正禁。若柳黄、明黄、江黄等色,亦须禁之”,后补充“玄色可禁,黑绿乃人间常服,不必禁,乃内府人不许用耳”。即内官违禁在服饰上,使用玄黄紫皂诸色。

魏忠贤擅政以后,天青、竹绿、油绿色怀素纱代替青素,里衬淡红内衣,创制了 “牌穗”,悬挂在 “贴里”外面,以珍珠作装饰 。又创制了织金寿字、喜字纱纻,腰系 “扁辫”,即用不堪紫色绒或青绿色织成的阔带,其用途是每遇雨雪天,内臣就用扁辫束衣离地,以防污泥弄脏衣服。

冠戴

铎针即内臣官帽上的装饰品,用金银珠玉珊瑚等制成各种表示吉祥的字样或花饰。

明人蒋之翘撰《天启宫词》记载 :“铎针新样团双凤,吉字口衔青亚姑。” 自注 :“铎针以金银、珠宝镶成,近侍钉居帽中。其名有大吉葫芦、万年吉庆等名。”

 具体而论,其饰物式样在不同的季节、遇有重大活动和节庆时,都有其特殊的寓意,如 “年节则大吉葫芦、万年吉庆。元宵则灯笼。端午则天师。中秋则月兔。颁历则宝历万年,其制则八宝荔枝、卐字鲇鱼也。冬至则阳生,绵羊引子,梅花。重阳则菊花。遇万寿圣节则万万寿、洪福齐天之类。洪福者,于齐天字旁,左右各有红蝙蝠一枚,以取意耳。凡遇诞生、婚礼及上徽号、册封大典,皆万万喜。

式样固定,其靴以皂皮为之,与外廷的式样相似,但是底软衬薄,其裹则为布,与皇帝穿的履仝式,区别是前缝少菱角,各缝不用金线,频加粉饰,较有身份和地位的内臣才有资格穿着。

宫中当差的内使、小火者只能穿单脸的青布鞋和青布袜。

冬日穿着棕靸鞋,由巾帽局制造,每年大雪的第一天,司礼监掌印、东厂秉笔太监每人两双,管事、牌子每人一双。此鞋的优点是便于趋走,又可以防滑。雨雪天,宫中内臣穿着油靴是不受限制。

5.居住

宦官供役于内廷,其宫中居住的地方为直房。

直房为宦官饮食、起居所在之地。据《酌中志》记载,司礼监秉笔、随堂众往所居为河边直房。其位置在紫禁城护城河一带,紧挨内府承运库。此库是掌印、佥书、掌写字诸人所住之署。此路即为东河边,这边的八个房子即为司礼监秉笔、随堂直房。

二十四衙门之首是司礼监,而司礼监之掌印、秉笔则又是其中地位最高。其直房距离皇帝办公居住之所较近。

司礼监掌印秉笔之直房在养心殿殿门内向北者。秉笔直其后一排有大房相连,紧靠隆道阁后,即宫中膳房。


[1]申龙昌. 明代知识型宦官研究[D].山东大学,2020.

[2]徐宁祎. 明代司礼监研究[D].西北师范大学,2017.

[3]马兴波. 明人笔记考论[D].上海师范大学,2016.

[4]高艳. 明代宦官日常生活研究[D].西南大学,2016.

[5]王渊. 补服形制研究[D].东华大学,2011.

[6]王熹.明代官员服饰研究[J].故宫学刊,2008,5(01):180-216.

[7]张志云. 礼制规范、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:明代服饰文化探微[D].华中师范大学,2008.




评论(2)
热度(68)
  1. 共1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